植物学教案:绪论教案
考试专题 来源: 植物学教案 2024-07-13 大 中 小
课程单元题目 | 绪论 | |||||||
本单元学时 | 2 | 授课方式 | 讲授 |
教案更新 日期 |
2010.09 |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植物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生物界的几种划分方法; 3.了解植物学的分支学科; 4.通过有关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植物学的信心。 |
||||||||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 1.植物界的类群及多样性; 2.植物多样性的生态作用。 |
||||||||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 全部采用课堂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
||||||||
重要中、外文词汇: 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 plant morphology、plant taxonomy |
||||||||
思考题: 1.什么是二界论 ? 2.植物具有什么特征 ? 3.什么是植物学 ? |
||||||||
参考引用文献: 1.《植物学》,李杨汉,上海科技出版社。 2.《植物学(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3.《植物学》,中山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4.《种子解剖学(第二版)》,李正理,上海科技出版社。 |
||||||||
课程单元题目 | 绪 论 | |||||||
本单元学时 | 2 | 授课方式 | 讲授 |
教案更新 日期 |
2010.09 | |||
教 学 内 容 |
一、植物界 (一)生物界的划分 整个生物界的划分,关系到植物界的范围、细致的分类和进行其他的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两界系统: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8世纪就将生物界分成植物和动物两界 三界系统:即在动、植物界外,又另立原生生物界。 四界系统:即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或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 五界系统:即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 在70年代,我国学者又把类病毒(viroids)和病毒(virus)另立非胞生物界,和植物界、动物界、菌物界(即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共同组成了六界系统。 在不同生物界的分界系统中,植物界的范围大小不一。在同一分界系统中,由于各学者的看法不同,植物界所包括的具体植物种类也不完全一样。 本书作为植物学基础课的教材,仍采用两界系统,以便范围较广,易于理解,有利于初学者。 (二)植物的类型和分布 生物界按上述两界系统分类,现在已经知道的植物种类多至50余万种,包括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等。它们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共同组成了复杂的植物界。 种子植物可根据它茎干的质地,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大类型。 1.木本植物 茎内木质部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多、质地坚硬,系多年生的植物。因茎干的形态,又可分为乔木、灌木和半灌木三类。 (1)乔木 植株一般高大,主干显著而直立,如玉兰、泡桐、杨、榆等。 (2)灌木 植株较矮小,无显著主干如大叶黄杨、迎春、紫荆、南天竺、茶等。 (3)半灌木 外形类似灌木,但地上部分为一年生,越冬时枯萎死亡的木本植物,如金丝桃、黄芪和某些蒿属植物。 2.草本植物 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少,茎干柔软,植株矮小的植物。因植株生存年限的长短,又可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三类。 (1)一年生植物 在一个生长季完成全部生活史的植物,如水稻、向日葵等 (2)二年生植物 在两个生长季内完成全部生活史的植物。如白菜、胡萝卜等。 (3)多年生植物 生存期超过两年以上的草本植物。如薄荷、菊、鸢尾、百合等。 不论木本植物或草本植物,凡茎干细长不能直立,匍匐地面或攀附他物而生长的,统称藤本植物。草质藤本如牵牛、茑萝等;木质藤本如葡萄、紫藤等。 (三)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矿化作用绿色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即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碳水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2.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上面已经提到绿色植物和非绿色植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它的净化作用上。 植物对大气的净化,一般是通过以下的途径:首先是通过叶片吸收大气中的毒物,减少大气中的毒物含量;其次,是植物能降低和吸附粉尘,净化大气;此外,草坪也有显著的减尘作用。植物对水域的净化,主要有以下途径:首先是植物能分解和转化某些有毒物质。在低浓度的情况下,植物能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并在体内将有毒物质分解和转化为无毒成分;其次是植物的富集作用。水生植物能吸收和富集水中的有毒物质,其富集能力依植物种类不同而异,但一般可高于水中有毒物质浓度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以上。利用某些植物对土壤中污染物质的吸收,就能达到消除和净化的目的,但也必须注意某些农林产品,通过粮食、蔬菜、果品、牧草等,严重危害人畜。 在环境保护中,植物除了净化作用,还有监测作用。所谓监测作用,就是利用某些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性,当某些有毒气体在低浓度时,它就能出现受害症状,反映出有毒气体的大概浓度,作为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这就是监测作用,而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利用它们来监测有毒气体的浓度,指示环境污染程度,这种植物就称为监测植物。 4.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植物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又会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成年植物在地面上的枝叶和地面下的根系,都会改变局部环境的情况,特别是单位面积上丛聚的树木,也就是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它可以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防止水、旱、风、沙的灾害,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四)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先是由非生物进化而来,经历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逐渐形成较为复杂的类似蛋白质的有机物质,再转变为最原始的生命体,由非细胞结构的活质,再逐渐成为具有细胞结构的形式。 植物也是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植物也是由水生向陆生发展的;植物也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二、植物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植物学研究的对象 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 (二)植物学的分支学科 植物形态学(Plant morphology)植物形态学是研究植物体内外形状和结构,器官的形成和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在不同环境中以及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植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植物分类学(plant taxonomy)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植物类群的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从而建立植物进化系统和鉴别植物的科学。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体的生理功能(如光合、呼吸、蒸腾、营养、生殖等)、各种功能的变化、生长发育的情况,以及在环境条件影响下所起的反应等的学科。 (三)植物学的发展简史 植物学的发展,是和生产实践分不开的。早期的人类,在接触和采收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有关植物的知识。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人类从事农牧业生活后,对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它们和外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不断地提高,植物学就在生产活动中,逐步地成长和建立。 (四)植物学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植物在国民经济上的重要性是尽人皆知的。人类的衣、食、住、行、药物及工业原料,很大部分来源于植物。 (五)植物学的学习方法 植物界的形形色色、纷纭杂陈的现象,有着它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这些现象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各种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只有掌握全面,抓住本质,才能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较正确的认识。因此,学习植物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 三、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与要求 植物学在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系中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包括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分类三个部分。 (一)学习植物学的目的 学习植物学的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为学好后续课程以及其他选修课程等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系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学生物学教师。。 (二)学习植物学的要求 根据以上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因此,学习植物学的要求是: 1.在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组织的起源和类型;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2.在孢子植物部分 通过学习,要求对孢子植物中各大类群和门的特征,以及代表植物的结构、生活史、亲缘关系等有一基本认识,从而建立起植物界发展演化的概念。 3.在种子植物分类部分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一部分重要科、属、种的特征、亲缘关系、分布和经济价值等知识;掌握识别种子植物的方法,包括熟悉检索表和重要工具书的使用。 |
学习关键字:
高考频道 | 高中学考网 | 高考成绩查询网 | 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入口 | 高考报名系统入口 | 学习地图 | 天津学习网 | 上海高中学习网 | 北京高中学习网 | 湖南学习网 | 福建高考学习网 | 考试专题 | 宁夏学习经验分享 | 四川高考学习网 | 河北高考学习网 | 广东高考学习网 | 学习专题 | 江苏高考学习网 | 内蒙古高考学习网 | 江西学习网 | 广西高考学习网 | 中考招生信息网 | 山西高考学习网 | 贵州学习网 | 河南高考学习网 | 山东中考学习网 | 安徽高考学习网 | 云南高考学习网 | 辽宁高中学习网 |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入口 |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平台 | 河北中考信息网 | 四川中考招生信息网 | 广东中考招生信息网 | 学习文档 | 陕西中考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