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仅供参考,不收取任何费用,具体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国际经济学 考试科目代码:853
一、考试要求
1.要求考生撑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试大纲只为考生提供复习线索和复习重点,但范围覆盖指定参考书的全部内容,但不超出参考书。
3.考题会与大纲所列的内容相关,但题型和角度会有变化。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一)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联系
(二)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区别
三、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的世界贸易
(二)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贸易
(三)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四、国际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二)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五、国际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一)学习方法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进
一、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一)早期的贸易思想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三)重农学派的贸易思想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核心思想
二、假设与论证
(一)基本假设
(二)理论分析
三、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一、核心思想
二、假设与论证
(一)基本假设
(二)理论分析
(三)模型分析
三、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演进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一)生产要素与要素价格
(二)要素密集度与要素密集型产品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
一、核心思想
二、假设与论证
(一)基本假设
(二)理论分析
(三)模型分析
三、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一)贸易条件
(二)提供曲线
四、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三、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四节 罗伯津斯基定理
一、核心思想
二、假设与论证
(一)基本假设
(二)理论推导
三、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五节 对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经验分析
一、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一)劳动效率说
(二)人力资本说
(三)贸易保护说
(四)自然资源说
(五)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六)要素密集度逆转说
第四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 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二)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四)跨国公司对全球许多产业形成垄断
二、新贸易理论分析的起点:对H-O模型假定的放松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二)产业内贸易的特征
(三)产业内贸易的类型
(四)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
(一)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三、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相互倾销模型
四、水平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新张伯伦模型和新霍特林模型
(一)新张伯伦模型
(二)霍特林-兰卡斯特-赫尔普曼模型(新霍特林模型)
五、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和自然寡占模型
(一)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二)自然寡占模型
六、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内容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划分
(二)阶段特征
(三)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
三、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四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
(一)微观竞争机制
(二)中观竞争机制
(三)宏观竞争机制
二、国际竞争优势“钻石”体系
(一)“钻石”体系的关键要素
(二)“钻石”体系的辅助要素
三、国家竞争优势的动力系统
(一)“钻石”体系内的提升动力
(二)基于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提升
四、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一)要素导向阶段
(二)投资导向阶段
(三)创新导向阶段
(四)富裕导向阶段
五、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与发展阶段
三、重商主义者的政策主张
(一)货币政策
(二)奖出限入政策
(三)发展本国工业的政策
四、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二节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一、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基本思想
(二)理论基础
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政策主张
(一)汉米尔顿保护论的政策主张
(二)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政策主张
四、理论扩展
(一)穆勒-巴斯塔布尔-肯普标准
(二)小岛清标准
五、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三节 超保护贸易理论
一、超保护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超保护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对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的批评
(二)鼓吹贸易顺差有益,贸易逆差有害
(三)提出贸易保护的主张
三、理论扩展
(一)就业理论
(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四、超保护贸易理论的政策主张及特点
(一)政策主张
(二)政策特点
五、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四节 “中心-外围”理论
一、“中心-外围”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普雷维什将世界经济体系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大类
(二)外围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普雷维什命题”)
(三)外围国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四)外围国家实施保护贸易政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主张
四、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五节 战略性贸易理论及其他贸易保护的依据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思想和产业选择
(一)利润转移理论
(二)外部经济理论
三、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政策主张及前提条件
(一)政策主张
(二)前提条件
四、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五、其他贸易保护的依据
(一)促进产业多元化及产业结构转换
(二)改善贸易条件和国际收支
(三)保护和增加就业论
(四)贸易政策的非经济论据
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
一、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形式
(一)自由贸易政策
(二)保护贸易政策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一)中世纪时期:鼓励进口的政策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保护贸易政策
(三)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的贸易自由化
(六)20世纪70年代:新保护贸易政策
(七)20世纪80年代:战略性贸易政策
(八)20世纪80年代以后:管理贸易政策
第二节 进口管理措施
一、关税概述
(一)关税的定义与作用
(二)关税的种类
(三)关税征收标准和征收依据
二、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贸易小国的关税经济效应
(二)贸易大国的关税经济效应
(三)最优关税和报复关税
(四)关税结构和有效保护率
三、非关税措施的主要形式
(一)非关税措施的定义与特点
(二)非关税措施的种类
(三)非关税措施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出口管理措施
一、出口鼓励措施
(一)出口信贷
(二)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三)出口信贷保险
(四)出口退税
(五)出口补贴及经济效应
(六)商品倾销
(七)外汇倾销
(八)成立经济特区
(九)通关便利化
二、出口管制措施
(一)出口管制商品
(二)出口管制的形式与手段
第四节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一、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
(一)支持自由贸易的观点
(二)支持保护贸易理论的观点
二、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一)利益集团的存在
(二)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的影响
三、代表性理论和模型
(一)关税形成模型
(二)游说支出模型
(三)中间选民模型
(四)保护待售模型
第七章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内涵和类型
一、经济增长的内涵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
(二)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的类型
(一)平衡增长
(二)不平衡增长
第二节 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的生产效应
(一)中性增长
(二)顺贸易倾向增长
(三)超顺贸易倾向增长
(四)逆贸易倾向增长
(五)超逆贸易倾向增长
二、经济增长的消费效应
(一)中性消费效应
(二)顺贸易倾向消费效应
(三)超顺贸易消费效应
(四)逆贸易消费效应
(五)超逆贸易消费效应
三、经济增长的贸易效应
(一)中性生产效应与中性消费效应的经济增长
(二)顺贸易倾向生产效应与逆贸易倾向消费效应的经济增长
(三)顺贸易倾向生产效应与超逆贸易倾向消费效应的经济增长
(四)超顺贸易倾向生产效应与逆贸易倾向消费效应的经济增长
(五)中性生产效应与超逆贸易倾向消费效应的经济增长
第三节 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
一、生产要素增长与贸易条件
(一)贸易条件
(二)贸易小国情形
(三)贸易大国情形
二、经济增长的放大效应与消极影响
(一)放大效应
(二)负面效应
三、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
(一)中性技术进步
(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三)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贸组织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类型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原因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一)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二节 国际经贸组织
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一)关贸总协定的产生
(二)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及组织机构
(三)关贸总协定的八轮多边谈判
(四)乌拉圭回合
二、世界贸易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职能、组织机构与争端解决机制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三)多哈回合
三、其他国际经济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三)世界银行
第九章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资本的国际流动
一、资本国际流动的内涵
(一)资本国际流动的方式
(二)资本国际流动的现状
二、资本国际流动的利益变动分析
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四、资本的国际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一)资本的国际流动与商品贸易的替代
(二)资本的国际流动与商品贸易的互补
第二节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内涵
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福利变动分析
三、移民的其他外在成本和收益
(一)财政影响
(二)人才流失
(三)社会影响
第三节 技术的国际流动
一、技术国际流动的内涵
(一)技术国际流动的原因
(二)技术国际流动的形式
(三)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
(四)国际技术贸易的交易形式
二、技术国际流动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
(三)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思想
三、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作用
(一)直接效应
(二)间接效应
第四节 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形式
二、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动机
(一)市场寻求型
(二)资源寻求型
(三)技术寻求型
(四)战略资产寻求型
三、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一)跨国公司促进了全球的商品生产和流通
(二)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三)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的国际转移
第十章 汇率与汇率决定理论
第一节 外汇和外汇汇率
一、外汇
(一)外汇的定义
(二)外汇的特点
(三)外汇的作用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一)直接标价法
(二)间接标价法
三、外汇汇率分类
(一)按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可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二)按制订汇率的方法可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三)按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可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
(四)按外汇交易交割期限可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五)按对外汇管理的宽严可分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六)按照外汇汇率总体程度可分为双边汇率和邮箱汇率
第二节 外汇市场
一、外汇市场的含义与性质
(一)外汇市场的含义
(二)外汇市场的性质
二、外汇市场的参与者
(一)进出口商及其他外汇供求者
(二)外汇银行
(三)外汇经纪人
(四)中央银行
三、外汇市场的功能
(一)转移和交易功能
(二)套期保值功能
(三)投机功能
第三节 外汇交易
一、外汇风险的概念
二、外汇交易的类型
(一)即期外汇交易和远期外汇交易
(二)套汇
(三)外汇期货交易
(四)外汇期权交易
(五)外汇互换
(六)利差交易
第四节 汇率制度分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
一、汇率制度分类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现状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第五节 汇率决定理论
一、汇率决定的贸易论与弹性论
(一)国际借贷理论
(二)弹性论
二、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绝对购买力平价
(二)相对购买力平价
(三)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平价
三、汇率决定的利率平价理论
(一)抛补的利率平价
(二)无抛补的利率平价
(三)对利率平价理论的平价
四、汇率决定的货币主义理论
(一)货币主义的弹性价格模型
(二)货币主义的黏性价格模型
(三)对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平价
第十一章 国际收支
第一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一)经常项目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
(三)储备资产
(四)净误差与遗漏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一)记账准则
(二)记账实例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
一、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
二、国际收支差额分析
(一)贸易收支差额
(二)经常账户差额
(三)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四)总差额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类型
(一)周期性失衡
(二)结构性失衡
(三)货币性失衡
(四)收入性失衡
(五)偶发性失衡
第三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一、国际收支差额的经济学解释
(一)经常项目差额
(二)总差额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
(一)对表内各个项目逐项进行分析
(二)对表内各项目局部差额进行分析
(三)对国际收支总差额进行分析
(四)对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三、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一)国际收支概况
(二)具体分析
第十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一、弹性的基本概念
(一)弹性的定义
(二)进(出)口需求(供给)弹性
二、马歇尔-勒纳条件
(一)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前提假定
(二)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具体表述
(三)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数理推导
(四)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作用机制
(五)有关马歇尔-勒纳条件中进出口需求弹性的估计
三、J曲线效应
(一)J曲线效应
(二)J曲线效应发生的原因
(三)J曲线效应和修正的弹性估计
四、本币贬值对贸易条件和国内价格的影响
(一)本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二)本币贬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
五、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二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收入分析法
一、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
(一)吸收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二)货币贬值与吸收
(三)简要评价
二、国际收支调整的乘数分析法
(一)乘数分析法的假设前提
(二)乘数分析法的贸易小国模型
(三)贸易大国的对外贸易乘数
(四)简要评价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方法
一、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一)货币分析法的假设条件
(二)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三)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分析法
(四)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分析法
二、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一)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都是货币现象
(二)国际收支失衡必然是暂时的
(三)汇率变动只是国内信贷控制的替代方法
(四)关税、进出口限额、外汇管制等,只是由于其能影响到国内货币需求,所以才会改善国际收支
三、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的特点
(一)不同国际收支理论的研究侧重点不同
(二)运用的分析方法不同
(三)政策主张不同
(四)在同一变量影响国际收支的问题上,得出的结论不同
四、简要评价
(一)贡献
(二)不足
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目标与政策工具
一、宏观经济目标
(一)内部均衡
(二)外部均衡
(三)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二、政策工具与政策搭配
(一)开放条件下的政策工具
(二)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原理
第二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其扩展
一、产品市场和IS曲线
二、货币市场和LM曲线
三、国际收支均衡与BP曲线
第三节 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资本完全流动时的经济政策
(一)资本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
(二)资本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
二、资本完全不流动时的经济政策
(一)资本完全不流动时的货币政策
(二)资本完全不流动时的财政政策
三、资本不完全流动时的经济政策
(一)资本不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
(二)资本不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
第四节 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二、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国际协调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依据
(一)博弈论
(二)滨田图示
三、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
四、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第十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金本位制
一、金本位制的产生
二、金本位制的类型
(一)金币本位制
(二)金块本位制
(三)金汇兑本位制
三、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四、金本位制的崩溃及原因
五、金本位制的作用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一)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二)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三)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四)国际收支的调节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一)货币比价方面
(二)汇率调节机制方面
(三)货币兑换方面
(四)国际储备方面
(五)国际结算原则方面
(六)黄金流动与兑换方面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及原因
(一)从美元荒到美元过剩
(二)美元危机的爆发
(三)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五、“三元悖论”与国际货币体系
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
一、牙买加体系的产生
二、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以浮动汇率制为中心的多种汇率制度
(二)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三)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
(四)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三、牙买加体系的特点
(一)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
(二)汇率安排多样化
(三)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四、牙买加体系的作用与缺陷
(一)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
(二)牙买加体系的缺陷
五、牙买加体系的改革
(一)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
(二)成立金融稳定理事会
(三)将G20峰会作为协调全球经济的平台
(四)制定《巴塞尔协议III》
第四节 欧洲货币一体化与欧元
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
二、欧元诞生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
三、欧债危机与欧元的未来
(一)欧债危机的爆发
(二)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
(三)欧元的未来
第五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实践与未来
一、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国际储备货币问题
(二)汇率制度问题
(三)话语权问题
二、人民币国际化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构建
第十五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第一节 经济危机概述
一、经济危机的特点
二、经济危机的类型
三、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二节 经济危机的处理与应对
第三节 典型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一、大萧条
(一)大萧条的发生及传导
(二)大萧条的影响
(三)大萧条的救助方案
(四)大萧条的原因
二、亚洲金融危机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及传导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三)亚洲金融危机的救助方案
(四)亚洲将金融危机的原因
三、美国次贷危机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及传导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
(三)次贷危机的救助方案
(四)次贷危机的原因
四、欧债危机
(一)欧债危机的发生及传导
(二)欧债危机的影响
(三)欧债危机的救助方案
(四)欧债危机的原因
第四节 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与政策协调
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国际政策协调的变化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 试卷分数:150分
3.题型结构:(1)基本概念
(2)简答题
(3)论述题
四、参考书目
张为付等编:《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版)
学习文档 http://www.xuecan.net/wen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