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贸易学在线学习导论

考试专题    来源: 国家贸易      2024-07-13         

本站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仅供参考,不收取任何费用,具体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导 论
 
【本章关键术语】
1. 国际贸易      2.贸易的静态效应      3.贸易的动态效应      4.国际分工
5.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      6.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7.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1.1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2001年9月11日,伴随着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两架波音飞机猛烈的撞击声,位于美国纽约海港旁边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双子座轰然倒塌,瞬间化为乌有。当人们对这起新世纪伊始在美国本土上发生的重大袭击事件永难忘记的同时,“世界贸易中心”这六个字也深深地嵌入了人们的脑海之中。两座以110层和411米的高度作为摩天巨人而载入史册的大楼被取名为“世界贸易中心”,说明了贸易活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即指在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商品、技术或劳务交换的贸易活动。从历史上看,虽然对外贸易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但是它们的迅速发展,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表1-1说明了这一点:
 
1-1  17201900年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单位:%
  世界工业增长率 世界贸易增长率
1720—1780 1.5(1705—1785) 1.10
1780—1820 2.6 1.37
1820—1840 2.9 2.81
1840—1860 3.5 4.84
1860—1870 2.9 5.53
1870—1900 3.7 3.24
1900—1913 4.2 3.75
1913—1929 2.7 0.72
1929—1938 2.0 -1.15
1938—1948 4.1 0.00
资料来源:W. W. Rostow , The World Economy: History & Prospect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8,P6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见表1-2)。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阶段世界生产和贸易量年均增长率
                                                                  单位:%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1950—1973 1974—1982 1985—1990 1990—1995
世界生产年均增长率 5.0 2.7 3 1.5
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 9.1 2.4 6 6
资料来源:T. M. Rybczynski,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Business, Kiel University 1983; WTO, International Trade 1995, P.25; WTO, Annual Report 1996, Vol. IP. 13. 转引自李琮主编《世界经济学新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个别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略慢于世界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外,其它大部份时期前者都要大快于后者。这就充分说明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所起的推动作用。[②]
鉴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其所起的重要作用,罗伯特逊(D.H.Robertson)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的观点,后来,纳克斯(N.Nurkse)和刘易斯(Lewis)等人对贸易这个发动机在19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的运行状况作了分析,对这一论点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纳克斯及其追随者认为,在19世纪,国际贸易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曾作出重要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对外贸易的静态的或直接的利益,即在贸易发生之后,在比较成本规律的作用下,各个有关国家的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因而使每个国家都能增加它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交换,每个国家都可以得到比它自己直接生产的数量更多的货物,使各国的消费水平超过它们各自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另一方面则来自贸易的动态的或间接的利益,如通过贸易扩大生产规模以取得规模经济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利益,特别是传递经济成长的利益等等。
具体地说,他们认为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1)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能大大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益。(2)出口的增长促使资金流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而推进该领域的专业化生产,提高其劳动生产率。(3)出口通过增加外部市场为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条件,从而有助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给一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降低成本,改良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那些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出口工业。(5)一个日益发展的出口部门还会鼓励国内外的投资,并刺激加工工业或附属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动力等部门的发展,并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③]
 
 
[专栏1—1]国际贸易重要作用的历史证明
 
    英国为国际贸易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学说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事例。在17世纪和18世纪,殖民地贸易对英国的工业发展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这种三角贸易给予英国工业以三方面的刺激。把用英国(和东方)的制成品换来的黑奴运到种植园去。在那里,他们生产糖、棉花、靛蓝、糖蜜和其他的热带产品。英国对这些产品的加工又创建了新的工业,而维持黑奴和他们的主人的生计又为英国工业提供了另一个市场。到1750年,在英国凡是从事于贸易或制造业的城镇,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用或此或彼的方式与三角贸易或直接的对殖民地贸易发生联系的。(这项贸易)所得到的利润是英国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资本积累的一个主要来源。对西印度群岛的贸易所积累的资本,资助了瓦特和他的蒸汽机的发明。
    对外贸易对于英国工业化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以下的统计数字来衡量。在1688年,英国出口占国民收入的5%,10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到15%,到了19世纪80年代早期,出口值已构成国民收入的30%。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是英国当时所发展的一种新型贸易(即对进口的原料进行加工,然后输出制成品)的结果。在18世纪50年代以前,毛织品的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2,而市场主要是在南欧,而在18世纪80年代贸易大发展时期,主要出口货已是棉纺织品,随后又是金属制品,而主要市场先是美洲殖民地,随后又是印度。曼德尔(Mandell)曾估计,“在1760一1780年间,得自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的利润增加了一倍,这些利润作为积累的资金投入到(英国的)工业中”。英国的出口带动了英国有关工业部门的发展。“在17世纪末叶,英国毛呢的出口大约占到毛呢产量的30%。……到1771一1772年这一比例显然已上升到接近1/2。同样的趋势在棉纺织业也可以看到。霍布斯鲍恩(E.J.Hobsbawn)说,“由于殖民地贸易的推动力,棉纺织业象滑翔机一样地飞行”。
从1700到1800年,英国出口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的经济部门。在这100年内,出口工业增长了444%,而国内工业和农业只分别增长了大约50%。出口贸易带动了英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是很明显的。英国制成品的海外市场的扩大和海外原料和食品供应来源的开辟,对于英国工业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到了19世纪末叶,英国经济已严重地依赖世界市场。而英国经济的增长率及其格局也大部分是以世界市场上供需条件的变化为转移的。
 
【选自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7—59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本的国际流动得到迅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因此而受到削弱。其实并不尽然,因为: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不仅使越来越多的产品有了可贸易性,而且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和劳务也进入了国际交换领域,从而使贸易的范围得到不断的扩大。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虽然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但是它并不能取代国际贸易,也不排斥国际贸易,相反,资本和生产的国际化不仅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而且为国际贸易增添了新的贸易方式和贸易动力。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社会化生产以及市场经济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市场交换依然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国际贸易仍将是各国在世界范围进行交换的重要方式和彼此间经济关系的睛雨表。[④]
各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所产生的比较利益可以分解为得自贸易的利益和得自分工的利益,前者来源于在资源配置不变和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产品以国际价格而非国内价格进行贸易。可用图1-1表示如下:

                      图1-1 得自贸易的利益
 
图1-1中Ta为国内交易的价格线,Tw是国际交换的价格线,商品从按照国内价格交换变成按照国际价格交换,使得无差异曲线从I提高到II,切国际价格线于B点,高于按照国内价格线相切的A点,意味着贸易后福利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贸易中得自分工的利益,主要来源于资源按照比较利益进行的重新配置。参见图1-2。

 
   
                           图1-2 得自分工的利益
 

 
   

图1-2所示该国生产、交换并未处于最佳点,故生产点从A移向A′,国际交换价格线从Tw平行移至Tw',并与生产可能线相切,即国内资源因国际价格较高,交换有利可图而重新配置,无差异曲线切国际价格线于D点,为III。
                                    图1-3 开展贸易后的总利益
 
将上面两张图结合在一起,便可以得到完全的比较利益的图解,其中无差异曲线I到II为得自贸易的利益,II到III则为得自分工的利益,无差异曲线I到III是总的利益(见图1-3)。
当然,对于一个国家内部来说,贸易对不同的生产要素持有者所产生的利益影响是不同的。表1-3反映了自由贸易影响要素所有者收益的基本过程。

                     1-3 自由贸易如何影响要素收益
 
国家 中国 美国
相对资源配置 劳动充裕
资本稀缺
劳动稀缺
资本充裕
产品比较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 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
贸易前产品价格 大米便宜
钢铁昂贵
大米昂贵
钢铁便宜
贸易模式 出口大米
进口钢铁
进口大米
出口钢铁
产品价格对贸易的反应 大米价格上升
钢铁价格下降
大米价格下降
钢铁价格上升
生产要素短期收益变化 出口部门(大米)的劳动与资本获益
进口部门(钢铁)的劳动与资本受损
进口部门(大米)的劳动与资本受损
出口部门(钢铁)的劳动与资本获益
生产对价格的反应 大米生产增加
钢铁生产减少
大米生产减少
钢铁生产增加
要素需求的变化 对劳动的需求增加
对资本的需求减少
对劳动的需求减少
对资本的需求增加
生产要素流动及
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劳动与资本都向大米部门移动。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都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边际资本生产率下降。 劳动与资本都向钢铁部门移动。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都降低,边际劳动生产率下降,边际资本生产率提高。
要素价格的反应 两个部门的劳动工资都上升
资本利润都下降
两个部门的劳动工资都下降
资本利润都上升
最终结果 两国的产品价格相等,各国更加专业化。
获益者:中国的劳动和美国的资本。受损者:中国的资本和美国的劳动。
两国的要素投入比例相等,边际要素生产率相等,要素价格相等。
资料来源:海闻、P∙ 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1.2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分工,通常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分工,即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物质生产领域中专门从事不同的活动。当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就发展成为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二是自然条件,其中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等。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为尽管自然条件是发生国际分工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自然条件并不能自动地生成国际分工。[⑤]不仅如此,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还能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甚至改变自然条件的表现。
国际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处于不断演化的发展过程之中。从历史上看,16世纪到18世纪60年代,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第一阶段。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开拓,大大扩大了销售市场,并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使工业和产量迅速增长。那时,西欧殖民者因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他们开矿山、建立甘蔗、印度兰、烟草等种植园,发展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生产的农场制度,形成了以宗主国生产工业品和殖民地生产甘蔗、烟草等农业品为特点的早期国际分工。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是国际分工发展的第二阶段。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推动下,英国等少数国家垄断了先进的工业部门的生产,并把落后的农业部门的生产转移到海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落后国家的农民被迫为世界市场生产原料和粮食,并变为先进国家工业品的消费者。这样,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就逐渐演变成世界城市与农村的分离与对立,演变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可以称为垂直一体化模式的国际分工。
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国际分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量成倍地增长,铁路、轮船、电报等交通运输和电讯工具的发展十分迅速。此外,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把资本主义生产日益扩大地移植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从而使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即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和广度方面发展,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
    1.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发展到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所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所进行的分工;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
    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即由市场自发力量所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所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贸集团成员内所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协议性分工。
    3.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与基础在改变,就国家之间的分工关系而言,出现了四种变化:第一,发达国家间的分工从一般水平型的分工向高水平型的分工发展。第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分工从垂直型的分工走向初级水平型的国际分工。第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在形成。随着前苏联、东欧的巨变和“经互会”的瓦解,原有的“社会主义国际分工”不复存在,它们开始积极加强和扩大与西方国家的分工。第四,中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转向现代市场经济,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
4.出现了世界性的分工。其表现如下:第一,世界各国均囊括在国际分工的体系中。第二,这种国际分工体系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第三,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第四,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如福特牌伊斯柯特型(Escort)汽车的零部件在世界各地制造,其中美国生产EGR阀、车轮螺母、液压推杆;瑞士生产速度计档;挪威生产排气管固定装置、轮胎;意大利生产汽缸盖、除霜器护栅;丹麦生产风扇皮带;西班牙生产电线固定夹、蓄电池;日本生产发动机;加拿大生产玻璃、收音机;法国生产交流发电机、汽缸盖、主汽缸;瑞典生产软管钳、汽缸螺栓;英国生产汽化器、离合器、点火装置、排气装置油泵;荷兰生产涂料、机件;德国生产活塞、筋轮盘、速度计、燃料箱、后轮轴;比利时生产坐垫;奥地利生产水箱、加热器软管。第五,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世界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环节的一部分,成为世界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⑦]
国际分工对于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所周知,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产生商品交换的两大前提条件,与此相应,国际分工和国家的形成则是国际贸易发生的两大前提条件。正是在国际分工的格局当中,国际贸易才得以生成和发展。具体地说,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可以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是同向的,即在国际分工发展较快的时期,国际贸易一般发展也较快;相反,在国际分工发展缓慢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较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由于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地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从1800~1913年,世界人均生产每10年增长率为7.3%,而世界人均贸易额每10年增长率为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率。
    第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是指国际市场上商品和劳务的进口来源地和出口输往地,它表明国际贸易商品和劳务的总流向及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国际分工通过制约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区分布而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结构。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其同其他国家的分工程度有关,国际贸易的总流向与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及广度有关。19世纪,与殖民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垂直式分工相应的国际贸易关系主要是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退居次要地位。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则与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有关。一般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从18~19世纪末,英国一直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它在资本主义对外贸易中一直独占鳌头。19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他们在国际贸易中也一直居于支配地位。
    第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即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及其在总的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国际分工发展的作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水平式国际分工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产业内贸易、中间性机械产品贸易比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发展也非常迅速。
第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国际分工可使分工参与国扬长避短,并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社会劳动,提高世界生产力。但由于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进行的,一方面,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过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传统的国际分工虽然在殖民主义国家间的分工比较平等,但在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却是不平等的中心与外围的关系。前者控制,后者被控制;前者剥削,后者被剥削。这种不平等的分工决定了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贸易利益也随之增加。
    第五,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指的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重。世界贸易依存度又称世界贸易系数,指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一国经济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世界经济对于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与国际分工有很大关系。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3 国际贸易的基本类型
 
国际贸易活动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依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贸易类型。
按照商品或劳务的移动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1)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又称输出贸易,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或劳务运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2)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又称输入贸易,即将外国商品或劳务输入到本国市场进行销售。(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即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保持原来形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其中又可分为直接过境和间接过境两种。前者是指在海运的情况下,外国货物到达港口后,在海关监管下,从一个港口通过国内航线装运到另一港口,或在同一港口内从一艘船上转装到另一艘船上,然后离开国境;或不经卸货转船,仍由原船运出,这种行为完全是为了转运而通过国境,与该国对外贸易无关。后者则指外国货物到达国境后,先存入海关保税仓库,然后未经加工改制,又从海关保税仓库提出并运出国境。在总贸易体系中,间接过境贸易将计入该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中。(4)再出口贸易(Re-Export Trade),又称复出口,是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后未经加工而再向国外输出的贸易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本国自由贸易区或海关保税仓库再出口,一是经过海关结关手续后的本国化商品再出口。(5)再进口贸易(Re-Import Trade),又称复进口,指将本国商品输往国外后未经加工而又重新运回国内。再进口一般是由于商品在国外未能售出或由于损坏或质量不合格等原因所造成,因而且有比较偶然的性质。
按照国境和关境来划分,可以分为:(1)总贸易(General Trade),即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进口,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则一律计入出口。(2)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即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或只是在免税的自由经济区内流通,而不进入关境,则不列为进口,只有进入关境的外国商品才列为进口,同时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则被列为出口。总贸易与专门贸易蕴含的经济意义有所不同。前者包括所有进入该国的商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而后者只包括那些进口是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出口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因此它主要反映一国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
按照贸易对象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1)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即围绕有形商品来开展国际贸易。为了便于统计,联合国曾把有形商品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后来,在各国的进一步协商下,海关合作理事会于1983年通过了“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公约”及其附件“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H.S code),并于198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现已批准正式使用H.S编码的国家和地区约有100个,我国海关也于199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以H.S编码为基础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H.S 将商品分为21类、97章、1241个税目及5019个子目,从而使商品分类更加细致和科学。如第一类为“活动物;动物产品”,其中第2章为“肉及食用杂碎”(02),其中第2项税目编号02.02为冻牛肉,再进一步细分:02.02.10冻整头及半头牛肉;02.02.20冻带骨牛肉;02.02.30冻去骨牛肉。(2)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指买卖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的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国际旅游、技术转让等方面劳务的提供和接受。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均需办理海关手续,其贸易额总是列入海关的贸易统计,而无形贸易尽管也是一国国际收支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它无须经过海关手续,因而一般不反映在海关统计资料上。
 
    
[专栏1—2]‘H.S编码'的分类
 
    将国际贸易商品按生产部门归类,共划分成21类(Section)。这21类的名称是:
    第一类  活动物;动物产品(1一5章)
    第二类  植物产品(6一14章)
    第三类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15章)
    第四类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与烟草代用品的制品(16一24章)
    第五类  矿产品(25一27章)
    第六类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28一38章)
    第七类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39一40章)
    第八类  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41一43章)
    第九类  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44一46章)
    第十类  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纸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其制品(47一49章)
    第十一类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50一63章)
    第十二类  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64一67章)
    第十三类  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68一70章)
    第十四类  天然及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71章)
    第十五类  贱金属及其制品(72一83章)
    第十六类  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音机、电视图象、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84一85章)
    第十七类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86一89章)
    第十八类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90一92章)
    第十九类  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93章)
    第二十类  杂项制品(94一96章)
第二十一类  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97章)
 
【选自刘耀威主编:《竞争优势新要素——国际贸易标准化规范与实施》,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4页。】
 
按照贸易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即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进行商品交换的行为。在这种方式下,贸易双方直接谈判,直接结算,货物直接运输。(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指由于本国销售渠道不畅、信息不灵或某些政治原因,而借助第三国或其他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输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3)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则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从事转口贸易的国家或地区一般都具有地理和港口等方面的优势。
按照货物运送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1)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采用陆路运送货物的贸易,其运输工具通常为火车、卡车等。(2)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即通过海上运输货物的贸易,运输工具主要是各种船舶,这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送方式。(3)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即采用航空方式运货的贸易,这种贸易通常适用于贵重或数量小或时间强的商品的贸易。(4)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即采用邮政包裹方式寄送货物的贸易。对数量不多的商品贸易,可采用邮购贸易。
按照清偿工具来划分,可以分为:(1)现汇贸易(Spot Exchange Trade),即以现汇结算方式进行结算的贸易。现汇贸易是国际贸易中最普遍的贸易形式,其结算方式以信用证为主,此外还有托收和汇付等方式。(2)易货贸易(Barter Trade),这实际上是一种记帐贸易,即根据两国政府达成的贸易协定或贸易支付协定,按照记帐结算方法来进行清偿的贸易,其特点是双方有进有出,互换货物不是用现汇逐笔结算,而是通过指定的银行帐户来相互冲销。
 
【本章小结】
    1.从历史上看,虽然对外贸易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但是它的迅速发展,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自18世纪以来,除少数特殊时期以外,国际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均大大快于世界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
2. 国际贸易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表现为贸易的静态或直接的利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贸易的动态或间接的利益。
3.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开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而且还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而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则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
4.国际贸易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贸易分类。其中主要的贸易类型有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专门贸易与总贸易、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海路贸易与陆路贸易以及现汇贸易与易货贸易。
 
【本章荐读书目】
    1.[美]多米尼克·索尔韦托瑞:《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江小涓:《中国工业发展与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3. 刘力、陈春宝:《国际贸易学--新体系与新思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4.赵春明、于 明:《二十世纪中国的经济学》(第九章“国际贸易学:从简单介绍到多元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本章表1-1显示,1913—1948年期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大大低于世界生产增长速度,请对这一历史现象作出分析。
2.1903年,德国经济学者松巴特(W.Sombert)在《十九世纪德国国民经济》一书中提出了“国际贸易重要性渐减规律”的学说,后来有多名经济学家如凯恩斯(J.M.Keynes)、刘易斯(W.A.Lewis)、希克斯(J.R.Hicks)和钱纳里(H.B.Chenery)等作了进一步阐发。请查找有关资料,归纳这些学者的思想观点并作评价。
    3.请用个案分析的方法,说明社会经济条件是决定国际分工的最重要因素。
4.一般地说,进口货物进入国内的渠道大致有四种:(1)为国内消费和使用而直接进入的进口货物;(2)进入海关保税工厂的进口货物;(3)为国内消费和使用而从海关保税仓库中提出的货物以及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4)进入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的进口货物。出口货物也大致有四种途径:(1)本国产品的出口;(2)从海关保税工厂出口的货物;(3)本国化商品出口;(4)从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出口的货物。请判断哪些属于总进口和总出口,哪些属于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
5.结合东亚地区及中国的实践,分析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64页。
[②] 当然,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世界生产的增加对国际贸易的扩大所起的促进作用。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同意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I.B.Kravis)所提出的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侍女”(handmaiden of growth)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抹煞了国际贸易在许多情况下对经济增长所具有的领先作用和外在牵引力。
[③] 参见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6页。
[④] 参见谷源洋主编:《大推断——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02页。
[⑤]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曾尖锐地指出:“先生们,您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禀赋吧。二百年以前,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在那里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也许不出五十年,那里连一点咖啡、一点砂糖也找不到了,因为东印度正以其更廉价的生产得心应手地跟西印度虚假的自然禀赋作竞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08页)
[⑥] 参见《世界经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214页。
[⑦] 薛荣久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⑧] 陈宪、韦金鸾、应诚敏、陈晨:《国际贸易——原理·政策·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1页。
[⑨] 值得指出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部分服务产品出现了有形化的趋势,如光盘录像是有形产品,但就其性质而言,则应是服务产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了。

学习文档  http://www.xuecan.net/wenku/
学参学习网    学习经验分享    m.xuecan.net             [责任编辑:学习经验分享]

相关信息

学参学习网手机版 |   高考频道 |   考试专题 |   学习专题 |   学习文档 |   学习地图 |   专题列表 |   教务管理系统 |   大学排名

  学习文库   免费学习门户 备案号:闽ICP备11025842号-4 学习网手机版

本站所有资料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2025 学参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